<strike id="862qo"></strike>
<del id="862qo"><button id="862qo"></button></del>
  • <dfn id="862qo"></dfn>
  • 首頁 > 首頁 > 綜合 > 正文

    八零后的葫蘆藝術人生

    ——記山東省平度市聚賢居藝術工作室主任張少華
    (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陳月寶)他,1984年10月出生,是典型的八零后。
    他,17歲從事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,多次獲得全國和省市大獎,成為全市最年輕的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藝人、非遺傳承人。
    他,就是山東省平度市聚賢居藝術工作室主任——張少6華。
    十七歲,自主創業
    八零后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。有人說他們是嬌生慣養的一代,是垮掉的一代,缺乏責任感和集體感,雷鋒精神在八零后身上不復存在。張少華對這種說法持否定態度。他絲毫沒有八零后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,有的卻是蓬勃向上的朝氣。
    張少華,一米七零的個頭,白白凈凈,眉清目秀,是個人見人愛的小伙子。2001年秋天,17歲的張少華從平度市第二職業中專畢業了。
    17歲,如詩如夢的年齡,有的還在父母面前撒嬌,有的還在啃老。然而,張少華卻在小小年紀開始了自主創業。
     
    他深深地感受到,八零后這一代雖然沒有金飯碗、鐵飯碗,但是有改革開放提供的廣闊舞臺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,必須與時俱進,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,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金飯碗、鐵飯碗。于是,他跟隨爺爺系統學習銀飾加工技藝,當時還停留在拉鄉趕集為別人加工收取少量的加工費階段,因而收入很低,后來他又做過平面設計,收過古玩,但始終沒有放棄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技藝,他要在民間藝術這片沃土上創出一片新天地。
    三十而立,創出新天地
    張少華的藝術人生越來越精彩,越來越美麗。因為收古玩的緣故,張少華經常以古代銀鎖花錢為模版鏨刻一些仿古銀鎖和吉語花錢,厭勝錢等作品。經過幾年刻苦學習鉆研,開始葫蘆彩烙和葫蘆雕刻,制作出了葫蘆鳥籠蟲具系列,并創辦起了聚賢居藝術工作室,主要從事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,成為銀飾制作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兩項技藝非遺傳承人。
    張少華從小酷愛繪畫,上學期間就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繪畫美術比賽屢屢獲獎。20多年來,他潛心創作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作品上千幅,受到業內專家的充分肯定。他創作的工筆虎、狼、豹、獅等動物栩栩如生,先后獲得省市銀獎、銅。《葫蘆鳥具》獲得青島市第三屆手造節創藝大賽優秀獎, 《葫蘆蟲具系列》獲得匠心之約——海信學府里杯平度首屆民間手藝大賽獲優秀獎,《葫蘆雕刻蟲趣》獲得十六屆中國江北水城·兩河明珠(聊城)首屆葫蘆文化藝術創作大賽銀獎。近年來,張少華先后當選為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、平度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、平度民協雕刻藝委會副主任。
    四十不惑,藝高心靈美
    工凡是熟悉張少華的人,無不稱贊他藝高心靈美。近年來,隨著張少華藝術水平和知名度的不斷提高,被當地許多敬老院、中小學聘為特邀教師,經常應邀到敬老院、中小學免費傳授銀飾加工和葫蘆烙畫雕刻技藝,還應邀到濟南、青島等地的大中小學免費傳藝。平時,街坊鄰居只要有人來學,他都悉心傳授。 據不完全統計,他帶過的徒弟、教過的學生上千人。他說,我什么也不圖,只圖讓祖國古老而寶貴的民間技藝傳承下去。
    技藝高,心靈美。張少華無私奉獻、學雷鋒做好事、熱心公益事業的事跡更是令人感動。慈善一日捐、支援災區、幫扶貧困家庭、抗擊新冠疫情等他都慷慨解囊,帶頭捐款捐物,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弱勢群體的心坎上。近年來,他累計為社會捐款捐物10多萬元,用真情凝聚了愛的奉獻,譜寫了一曲八零后的創業歌、奉獻歌。
    工長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強。歷史的重任最終將落在八零后、九零后、零零后等幾代人身上。張少華依然很年輕,依然很努力,正在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!
    專欄作者
    • 微笑
    • 流汗
    • 難過
    • 羨慕
    • 憤怒
    • 流淚
    0